廿四节气·博物志 | 清明节,共赏博物馆里的春天
清明·桐始华
柳是春季的应时嘉木,得春气之先,它是生命力量的象征。
自唐以来,折柳带柳成为了清明的一项特别节俗。出城踏青的人折了柳枝带回家,插在门上,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明眼”驱邪。古人墓地一般种植柳树,“庶人无坟,树以杨柳”。由于扫墓折柳的人太多,宋人有诗劝告“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明代北京,人们“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清代北方清明戴柳习俗,依然传承,俗谚:“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带柳既是孝心的展示,也是生命力量的祈求。
朝中措·清明时节雨声哗
[宋] 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
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
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
云窗雾阁,
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
归来插向谁家?
柳燕图
柳燕图
是自南宋以来
常见的绘画题材
柳絮飘曳
燕子呢喃
一派春意盎然
富有生活情趣
下面就请
跟随小编一起
欣赏藏于各大博物馆里的
柳燕图吧~
柳燕图
李古希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
纵275.0厘米 横237.0厘米
纸本设色
现藏菏泽市博物馆
现藏菏泽市博物馆的这幅李古希的《柳燕图》绘柳树飞燕,题款“崇祯己卯岁冬至后五日写,濮水李古希”,钤阴文篆书印章 “李古希印”“彭李”。
柳燕图
毛益
南宋
纵69.1厘米 横32.3厘米
绢本水墨
现藏弗利尔美术馆
此图描绘了一幅初春之景,湖水荡漾,岸边柳树发绿,柳条随风飘动,几只燕子呢喃于枝头。画面左侧几乎空白,唯有一只飞燕点缀。画面动静相宜,构图极佳。
柳燕图
盛昌年
元代
纵75.9厘米 横25.5厘米
纸本水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中柳枝倒垂,枝叶稀疏,临风摇曳,一双燕子翻飞其间,笔墨间透出浓浓春意。画面左侧自识“武林盛昌年元龄为良友吴郡沈彦肃戏作于梁溪寓所,时至正壬辰三月也”。右下角有葵丘生题诗:“杨柳风多暑气微,二只下上故飞飞。如何长恋芳塘景,秋社归时也不归。”
柳燕图
汤鋐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
纵17.6厘米 横53.0厘米
金笺设色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自识:“新罗画法养珊大兄大人正之。东笙父汤鋐。”钤“东笙”朱文印。扇面上描绘一只燕子栖于柳枝上,注视着飞舞的红色蜻蜓。燕子身体前倾,蓄势待发,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飘动,和煦的春意扑面而来。画家捕捉到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瞬间细节,采用华嵒小写意花鸟画法,构图简洁疏朗,敷色淡雅清丽,笔法柔和率意,风格清新明快。
风柳群燕图
任颐
1883年(清光绪九年)
纵152.5厘米 横40.0厘米
绢本设色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是幅表现春风中群燕嬉戏的小品画,也是任颐运用以实托虚的手法成功地表现“风”的代表作。虚缈、抽象的风通过小燕振翅翻飞的动态和柳叶飘舞张扬的形状被表现得既具象又生动,不仅令“风”有了可视的形象,而且突出了作者“轻柳爱风斜”的创作主题。从构思到笔墨都反映了作者在绘画创作成熟期的精湛艺术水准。款署:“癸未春正月山阴任颐伯年甫。”钤“颐印”白文印。“癸未”是清光绪九年(1883年),任颐时年44岁。
柳燕图
查士标
清代
纵64.0厘米 横28.5厘米
纸本水墨
现藏无锡博物院
这幅画构图十分简约,一枝柳条,自右上方向左下方伸垂,若迎风飘拂,柳条用笔轻柔,墨分浓淡,以示柳叶正背。柳枝上站立两燕,一燕正向,一燕反向,双燕上下配合,好像在喃喃细语,形神兼具,生动逼真。画题左上方题诗一首:“沛水门东春色深,青青杨柳自成林。乌衣对立垂枝上,最喜喃喃语好音”,填补了画幅左方的较大空间,起到了平衡作用。
柳燕图
牧溪
南宋
纵87.6厘米 横43.9厘米
绢本水墨
现藏东京德川美术馆
画面下端水墨绘飞燕一只,张开的翅膀低低盘旋,上部垂柳柳条一棚,风吹起向右侧飘荡,下端柳条微微向上翘起,柳条中部躲藏着两只小燕子,张开的嘴巴嗷嗷待哺。
图片来源
北京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无锡博物院官方网站
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
参考文献
1.萧放:《中国人的文化时间——书话千年清明》,“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
2.王淑珍、刘远洋:《织绣》,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9年7月,第87页。
3.吴企明、杨旭辉注评:《历代题画绝句评鉴第4册》,合肥:黄山书社,2018年6月,第67页。
4.南宋牧溪柳燕图,中华珍宝馆网站。
5.汤鋐柳燕图扇页,北京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6.任颐风柳群燕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