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中秋|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代绘画中的月亮
中秋节
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传统节日
总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欢聚而至
而这个日子的核心元素之一
莫过于那明亮而圆润的中秋之月
对于古代文人墨客和艺术家们来说
这个明亮的圆月一直以来都是富有灵感的源泉
成为了他们诗意和抒情创作的重要对象
它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也是文化与情感的象征
它在古代山水画中时常出现
成为画作中的亮点
为整幅画作增添了一份
静谧、秀美和诗情画意
让我们一同走近古代绘画中的月亮
感受古人的月光情怀
满月黄昏图
马远
南宋
绢本设色
14.2x9.5cmx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满月黄昏图》,绘云中明月,红梅吐艳。
马远为南宋两朝画院待诏,出身于绘画世家的他擅长山水、人物和花鸟画。他的山水画取法于李唐,皴法硬朗,喜欢创作边角小景,因此被世称为“马一角”。马远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他的存世作品包括《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举杯邀月图页
马远
南宋
绢本设色
24.1x24.6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这幅画作展现了一幅迷人的景象,远处的山色在朦胧中显得迷蒙胧,近处的悬崖峭壁则显得刚劲有力。古木野树在石缝中顽强生长,弯曲刚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山下一人独自面对着冷月和清风,举杯向明月敬酒,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
这幅画作的构图和画法与马远的其他作品非常相似,特别是在对山石、古木、野树等元素的描绘上,以及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画中的人物斜倚山石,神态悠闲,目光远眺,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了画面的远方。在这人的身边,还有一个小童侍立着,这一细节也与《高士观月图》和《月下赏梅图》中的场景相似。
画中还通过方折笔描绘古木野树,用斧劈皴画山石峭壁,用虚实相间的晕染写空旷辽阔之境,这些元素都是马远画作的典型风格。此外,画中的点苔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峻峭的岩石看起来温润含情,而原本平淡的坡地也显得生机盎然。
总的来说,这幅画作构思巧妙,用笔灵活,显示出马远精湛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同时,画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也展现出马远对自然、人文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月夜拨阮图轴
马远
南宋
绢本设色
52.14x110.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一幅如诗如画的夜景,皓月当空,月华如水,映照着一位高士。他手持阮琴,轻拨琴弦,仿佛已陶醉于这美妙的月色之中。远处的山峦,层峦叠嶂,巍峨耸立,与月光交相辉映;近处的楼阁矗立于平台之上,四周绿竹环绕,清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更添了几分幽雅与宁静。高石矗立,犹如仙境中的镇妖之宝,守护着这片祥和的天地。一只仙鹤在楼阁旁低头觅食,为这美妙的夜景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此时此刻,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美妙的仙境之中,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松间吟月图轴
佚名(宋)
绢本设色
144.6x76.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在松树的树荫下,一位高士坐在那里,面对着皎洁的月亮。周围的树林中,一条曲折的小溪绕过栏杆,薄雾轻轻掩映,形成了一派宁谧的气息,仿佛将整个画面都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在画面的右下角,虽然题有“马远”的落款,但就画风而言,这幅画应该出自一个明朝的画家,其技巧和风格深受马夏流派的影响。
江妃玩月图
佚名(宋)
绢本设色
纵25.4cm,横24.8cm
上海博物馆藏
摹古图册(十二开)之四 崇台观月
唐寅
明代(1510年)
纸本设色
38x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题跋:
倚巘筑崇台,纵望穷茫忽。
乍见玉蟾蜍,孤飞出溟渤。
金波十万丈,高擎广寒阙。
太白问已狂,吴融叫未歇。
咨尔卓立人,于谁托心窟。
中秋赏月图
任颐
清代(1890年)
纸本水墨设色
93.3×41.7cm
中国美术馆藏
在一块坚硬的石台上,放置着一只青花瓷盘。盘中的月饼、葡萄和嫩藕清晰可见,令人垂涎欲滴。微风吹过,竹林随之摇曳,发出沙沙声响。一轮圆月从云层中探出头来,洒下银色的清辉,给这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的气息。
通过艺术家们的创意表现和巧妙构图,古代绘画中的月亮永远闪烁着神秘的光辉,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世界。在中秋佳节之际,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古代绘画中的月光之美。
文:王佩
本文古代绘画作品图片:来源于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